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,用好红色资源,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,深化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教育,着力培育拥有“四个自信”的时代新人。
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落实省委信长星书记调研盐城时讲话要求,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红色血脉,用好盐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,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,让红色文化成为青春宣讲的“活教材”,今年以来,市委宣传部联合团市委等部门,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思政课建设,推动红色文化主题青春宣讲进党校、进大中小学、进红色镇村、进机关、进大型企业、进军营,进一步增强针对性、有效性。即日起,推出“强国复兴有我•青说二十大 | 青春宣讲云课堂”系列专栏,通过“线上云端”青春宣讲的创新形式,为广大青少年讲述盐城“天蓝地绿基因红”的故事,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。
我叫王晨羽,一名扎根基层的文艺工作者,同时也是滨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讲解员。盐阜大地是一片红色的热土,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燃烧,英雄的事迹在这里代代相传。作为一名红色讲解员,我将努力从先烈的足迹中汲取前进力量,讲好英烈故事、宣传红色文化、传承红色基因。
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内,有一块近两米高的石碑,吸引了无数的参观者在此驻足、凝视追思。这块石碑还上了央视的《新闻联播》。碑身上570字的碑文,记录下了一段共产党人修筑海堤造福人民的历史传奇。这条建于1941年的防海大堤被滨海当地百姓称为宋公堤。而我今天我要讲述的半袋黄豆故事,就发生在宋公堤修筑期间。
当年隶属于阜宁县的滨海县域经常发生海潮,给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。为了防御海潮灾害,1941年2月,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在阜宁县东北地区的沿海修筑海堤。第一任民主县长宋乃德挑起了这个重任,并承诺“修堤不用老百姓出一分钱”。
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但新成立的抗日民主政府哪里掏得出修堤的资金。宋乃德在四处求援无果后,通过发行公债才筹集了10万余元。可对于上千人的筑堤民工队伍来说,这点钱购买的粮食根本撑不了几天。驻扎在此的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闻讯后,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,硬是挤出12万斤粮食送到工地。
1941年5月15日,宋公堤破土动工。将粮食看得比生命还要珍贵的宋乃德,生怕有个闪失而影响修堤的进行,于是专门委派自己最信任的警卫员陈二虎看管粮食库房。
可在修堤没到一半的时候,有人向宋乃德的夫人陈宜方举报说陈二虎从库房偷走了半袋黄豆。陈宜方很是震惊,和宋乃德一起核实了这个情况后,找到陈二虎厉声质问:“二虎,你胆大包天!你也不是不知道这些粮食来得多么的不容易!你太辜负宋乃德对你的信任了!”
陈二虎吓得赶紧跪了下来,痛哭流涕地说:“我辜负了您和宋县长对我的信任,我只是一个孤儿,是宋县长和您培养了我,带领我参加革命,你们就是我唯一的亲人啊!”接着他讲述了自己贪污半袋黄豆的缘由。
原来在修堤期间,陈二虎和一个叫青苗的姑娘相识并相爱了。因为得知青苗体弱多病的父母因饥饿而加重了病情,躺在床上奄奄一息,才壮胆偷了半袋黄豆送到青苗家救急。青苗闻讯赶来,得知二虎因此事要被开除,也扑通一声跪倒地上:“大姐,您可知道这半袋黄豆救活了我父母两条人命呐!拜请您向县长求求情,饶过他这一次吧!”
陈宜方心疼不已的将青苗和二虎扶起来说:“我也想为二虎求情,可是我找过宋乃德了,他说必须开除!”
青苗当即按捺不住激愤的心情,一把扯开二虎的衣裳,指着他满身的伤疤说道:“您瞧一瞧,看一看,这些在战场上留下的伤疤哪一块不比黄豆大!你们怎么就这么狠心呐?”
陈宜芳满含眼泪地说:“青苗、二虎,不是宋乃德要开除你,而是共产党的纪律严明呐!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血与火中百炼成钢,全凭着反贪惩腐、赏罚分明!闹革命谁不是出生入死、遍体鳞伤?我们共产党此次筑堤,就是要筑成一道百年不毁、千年不倒的民心大堤啊!”说着,她将一双崭新的布鞋送给二虎:“这双鞋宋乃德未曾穿过,他让我赠送给你,希望你认清错误莫要抱怨,走新路再立新功!从今天起,你就脱下军装去做一名普通的筑堤民工,在工地上一定要好好干,早日回到我们身边!”
执纪如山的宋乃德带领党政军民克服重重困难,终于在1941年7月30日顺利建起了一道全长达45公里的捍海长堤。当地老百姓怀着感激之情,以宋乃德县长之姓,将这道大堤命名为“宋公堤”。而半袋黄豆的故事,和“宋公堤”的美名一样流传至今。
八十余年的风雨如磐,八十余年的海潮侵袭,宋公堤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,守卫着沿海百姓的幸福与平安。这道大堤已经化为盐阜大地上的一座红色丰碑,彰显着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,永远熠熠生辉!
听!“由南到北一条龙,挡住咸潮侵阜东。从此无有冲家祸,每闻潮声思宋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