强国复兴有我•青说二十大 | 青春宣讲云课堂——战火青春别样红
发布:2024-07-08 17:28:23 来源: 浏览数:0

      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,用好红色资源,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,深化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教育,着力培育拥有“四个自信”的时代新人。

        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落实省委信长星书记调研盐城时讲话要求,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红色血脉,用好盐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,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,让红色文化成为青春宣讲的“活教材”,今年以来,市委宣传部联合团市委等部门,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思政课建设,推动红色文化主题青春宣讲进党校、进大中小学、进红色镇村、进机关、进大型企业、进军营,进一步增强针对性、有效性。即日起,推出“强国复兴有我•青说二十大 | 青春宣讲云课堂”系列专栏,通过“线上云端”青春宣讲的创新形式,为广大青少年讲述盐城“天蓝地绿基因红”的故事,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。

       我叫鲁卢,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青年教师,音乐剧《华中鲁艺记》中“王海纹”的扮演者。

 1.png

         盐城是一座浸润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,一部音乐剧,致敬一座英雄城。从盐城市演艺中心到江苏大剧院,从高校剧场到地方剧院,在数十场巡演中,剧中青春与死亡的较量,战火中的梦想,硝烟中的热血,深深打动了我。我想,海纹的光辉形象应立于艺术舞台,我应该讲好先辈的故事,青春的故事,讲述她们用身体在波浪中写下绝唱。

         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的陈列品中,有一件漂亮的旗袍,和一枚嵌有照片的银质戒指。照片中的女孩就是我,我叫王海纹。这些物件都是我参军前在上海用过的。照片中的我,俊秀的脸上,一双凝重的大眼睛,显得洋气,是那种讨人喜欢的女子。

         我的原名叫俞中和,1924年九月十七日出生于上海。1940年在上海启秀女中读书,将要毕业的那年冬天,在大姐俞启英的指引下,十六岁的我,经南通、海安、东台一路到达盐城,就是当时的新四军军部所在地,从那以后,我便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学习,成为一名文艺战士。

2.jpg 

       旗袍黄褐色的丝质面料,颜色看起来已经很苍凉,可依然看得出做工的考究,是旧时代大家小姐才会穿的旗袍。我的父亲是俞钟骆,是当时上海著名的、富有正义感的爱国律师,曾经为沈钧儒等七君子事件做过辩护律师。

        来盐城时,我才十六岁,那么的小,换作现在,不过是一个读初三的孩子。翻开盐城县志,1940年的盐城,是一个什么样子?贫穷、困苦、荒凉,跟纸醉金迷的大上海如何比得?可在民族存亡、国家危难的紧要关头,这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。到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后,我既是话剧队的演员,又是合唱队的歌手,还是戏剧系女战士班的副班长。我曾饰演《重庆二十四小时》中的孔二小组,把她那飞扬跋扈又厚颜无耻的形象演得淋漓尽致,就连陈毅军长看了也连连称赞。我想,倘若我能活到解放后,也一定会成为像白杨女士那样的大艺术家吧。

3.jpg

▲王海纹

        文艺战士,首先得是个战士,战士,就意味着与硝烟、战火、流血和牺牲联系在一起,这几乎是命定的事情。19417月,日伪军集结两万多兵力,发动了对盐阜地区的大“扫荡”。鲁艺师生奉命随军部转移,723日的凌晨,我们刚行至建湖北秦庄一带便遭到了日伪军的包围。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,这些手无寸铁的师生明知不可战而战之,哪怕只有一丝希望,也要奋起反抗。最终,8个花一样的女孩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他人的生机。而我,也永远的活在了17岁——一朵花刚刚绽放的美好年华。

        只有无畏死亡的人,才是生的强者,凤凰涅槃后才能诞生新的生命。2022年,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和相关部门的多年努力下,民政部颁发了王海纹的烈士证明。这份迟到了82年的烈士证明书,见证着那一代青年人追求的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梦想。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前赴后继、不忘初心、在新的征程上续写时代华章。